(一)实施“揽才激励”行动
1、鼓励企业招用青年大学生。结合我区“4+3”主导产业,支持民营企业吸纳青年大学生就业,按规定落实社会保险补贴、创业担保贷款及财政贴息、税费减免等扶持政策,对招用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给予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最高补贴100万元。对民营企业吸纳青年大学生较上一年度增长30—50人的,给予一次性10万元奖励;增长50—100人的,给予一次性20万元奖励;增长超过100人的,给予一次性30万元奖励。实施“梦想启航—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2023年募集就业见习岗位1000个以上。对年度吸纳见习人员超过100人、留用率超过70%并稳定就业1年以上、符合条件的就业见习单位,给予一次性10万元奖补。对见习期未满与见习人员签订劳动合同的单位,给予剩余期限见习补贴。
2、稳步扩大公共部门就业岗位。全年筹集机关事业、基层单位、国有企业岗位1500个以上。实施青年大学生就业城乡社区专项计划,设置一批共青团助理、社区工作者、网格员、特岗教师、全科医生等特设岗位,支持、引导青年大学生在乡村振兴、社区治理、养老服务、教育、卫生、社会工作等领域就业创业。支持科研院所和企业扩大科研助理规模,设立更多见习岗位。鼓励乡镇(办事处)开发一批临时性岗位,用于吸纳储备有留区意愿、暂未落实就业岗位的青年大学生。
(二)实施“创业赋能”行动
3、提供场地支持和补贴奖励。优化升级各类“双创”载体,改善办公条件,让创业者“拎包入住”。对毕业5年以内的青年大学生首次创办小微企业或从事个体经营且正常运营6个月,入驻区级以上科技孵化载体平台的,首年度给予场地租金全额补贴,第二、第三年度按50%比例给予补贴,每年补贴最高不超过5万元,时间最长3年;租赁商铺的,按实际房屋租金的30%给予补贴,每年补贴最高不超过2万元,时间最长3年。支持青年大学生设立创业平台,对通过国家、省、市、区认定的科技孵化载体,给予最高200万元奖补。符合条件的青年大学生,还可申请社会保险补贴和创业补贴等。
4、提供金融支持和税收优惠。完善创业担保贷款及财政贴息政策,对毕业5年内的青年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可申请个人最高40万元、不超过300万元的小微企业创业担保贷款,并给予贴息金额最高不超过5万元的贷款贴息。鼓励金融机构扩大对青年大学生创业企业首贷、信用贷等规模,在风险可控条件下简化审批流程,为符合条件的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及时的信贷服务。对符合条件的在毕业年度内创办个体工商户的青年大学生,3年内按每年14400元为限额,依次扣减其当年实际应缴纳的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和个人所得税。
5、共享平台设备资源。鼓励手机产业园、临空生物医药园、河南智能终端检测中心、郑州航空港科创中心、郑州台湾科技园等园区平台,向青年大学生创办的企业开放众享空间、实验室、设施设备等,推进资源共享、创新创业。
(三)实施“成长助力”行动
6、加大优秀青创项目支持力度。在校或毕业五年内的大学生创业项目被评定为河南省大众创业扶持项目的,给予2万元—15万元奖励。对参加市级以上青创大赛获奖项目优先给予支持,对落地航空港区的项目给予5万元—100万元资助,并按规定给予项目团队人员相应层次人才待遇。
7、为青年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指导。建立导师帮带制度,扩大创客导师队伍,为青年大学生提供务实管用的创业指导。有创业意愿或已经创业的青年大学生,可免费参加定点培训机构组织的创业意识培训、创业实训、创办(改善)企业培训、网络(电商)创业培训。依托企业和培训机构,精准对接青年大学生创业需求,提供广覆盖、多形式、个性化的公共创业服务。加强创业典型培育宣传,营造浓郁的创新创业氛围。
8、降低青年大学生就业创业成本。对毕业3年内(海外留学优秀人才毕业6年内)来区工作的博士、硕士、全日制本科毕业生和技工院校预备技师(技师),按每人每月不超过1500元的标准发放生活补贴,最长发放36个月。在我区博士后设站单位从事博士后研究的,在站期间每人每年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资助期2年。对我区引进或出站留企工作的博士后,给予一定的安家补助。对不裁员和少裁员的青创企业按规定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对离校2年内未就业青年大学生,实现灵活就业并按规定缴纳社保的,按其实际缴纳的社会保险费2/3给予社保补贴,补贴期限最长3年。对创业未成功的符合条件青年大学生,按规定发放失业保险金,并提供就业服务、就业援助和社会救助。
(四)实施“安居保障”行动
9、提供购房和租房补贴。对新申请并符合条件的博士、硕士、全日制本科和技工院校预备技师(技师)、专科毕业生等青年大学生,在我区首次购买商品住房的,分别给予一定的首次购房补贴。青年大学生在我区就业创业的,可申请给予一定租金优惠的人才公寓,时间最长3年。筹建一批青年人才驿站,为外来就业创业青年大学生、高校实习团队提供最长7天免费住宿。
(五)实施“服务管家”行动
10、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建设“零工市场”,构建“线上十线下”智慧平台,面向青年大学生,常态化开展就业意向调查,做好“直播带岗”和“云宣讲”“云招聘”“云对接”“云面试”等线上招聘,及时精准推送对口专业岗位信息,提升对接匹配效率。对存在用工需求的企业,有针对性安排对接交流,深入开展“访企拓岗”、“万企进校园”等活动,同步解决好青年大学生“求职难”“就业难”与企业“招工难”“用工荒”的问题。设置审批绿色通道,为青年大学生创业提供代办、帮办、导办服务,推行容缺受理、压缩办理时限,实现青年大学生创业入市“零跑路”。简化创业开办流程,设立青年大学生创业开办“一窗通”,申请人可在一个工作日内完成企业设立登记等多环节事项。深化“万人助万企”,推行“服务管家”“金牌店小二”,进一步提升服务青年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质感质效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