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2025三级干部会议上,该区科技创新“年终总结”格外亮眼。
科研平台加速建设,创新生态日益优化。2024年,中原纳米酶实验室等5个省实验室落地郑州航空港,数量占全省近1/5;医研园、医工园、数字健康等7个产业园区建设完成;细胞和基因治疗CDMO、医疗器械CDMO等转化平台建成投用;河南电子科技大学(筹)、郑州航空航天大学(筹)、郑州大学河南医学院新校区等高校开工建设,为该区科技创新提供坚实平台保障。
科技企业做大做强,新兴成员不断涌现。2024年,东微电子成功认定为国家第一批重点“小巨人”企业,万达重工荣获河南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新认定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9家,增长82.9%;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64家,新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85家,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0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53家。
人才汇聚资金给力,研发投入快速增长。2024年,郑州航空港引进“两院”院士和院士级专家12人,博士后平台达到17家,PI(课题负责人)102个;通过“金融汇客厅”等活动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注册各类基金49只,认缴总规模1507.3亿元;出台“中原特区人才计划”,构建“1+6+N”的全新人才政策体系。此外,该区2024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超40亿元,增速超40%;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高新技术产业同比增长20%以上。
“围绕科技领域的竞争空前激烈,迫切需要我们占领制高点,把握发展主动权。”郑州航空港区党工委、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区将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主体培育、创业生态构建,为港区高质量、快速度、超常规发展提供持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