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书记治沙地

2025年04月03日 来源: 区纪检监察工委

口述人:韩丙寅

  个人简介:韩丙寅,1938年出生,尉氏县庄头乡韩集村人。1962年担任庄头区武装干事。

       1.我见过焦书记种下的防护林

  尉氏县和兰考县一样,风沙问题都比较严重。两个县都属于豫东地区,历史上也都是黄泛区,黄河频繁改道,携带着大量的泥沙,淤积在豫东平原上。焦裕禄到大营区任职的时候,尉氏县西部的几个乡,都被划到了西部沙区。

  大营区在尉氏县西部,挨着洧川县和中牟县,风沙问题是最为严重的。放眼望去,到处都是沙岗,一道一道的,虽然里面有庄稼地,也有平地,但和大面积的沙地比起来,还是非常少的。这里还有流动沙丘,头天晚上在这个地方,要是刮一晚上的风,到第二天早上,这片沙丘就挪到另一个地方了,就像长了腿,会跑一样。

  当地人可是受了不少风沙的苦,渐渐地就爱拿自己开玩笑了。他们经常说,在平地上走路可比不了在沙地里走路。为啥?因为要走一步,退四指。沙地下面都是沙土,脚很容易就会陷进去,要想继续往前走,就得使劲往外拔脚,身子站不稳,就要往后退上那么一点儿,然后再往前走,再陷进去。

  董庄的风沙问题尤其严重,那儿的人可能吃土也吃习惯了,和别的村的人聊起来,就拿自己“开涮”。他们总是说,一年下来,要比别的村多吃一个土坯,还是人均的。那时候只要一起风,饭场上就没人了。在农村生活过的人都知道,大家到饭点了喜欢端着碗到外面,一堆人聚到一块儿吃饭,吃饭的地方就叫饭场。饭场是一个吃饭的场所,也是拉家常、说新闻的地方。一听到风起来了,他们就要端着碗往家赶,要不然,那碗里落的都是土,就真成吃土了。

  我退休以后,研究姓氏文化,也研究尉氏的历史。我了解到,焦裕禄书记后来在兰考同样开展了防风治沙工作,他在兰考用的一些方法,有些就是在大营区工作时的成功经验。1966年,全国开始学习焦裕禄,我们尉氏县也积极开展了大规模的防风治沙工作。我当时在县委办公室任干事,和当时的县委副书记张忠发一块儿,被委派到西部沙区,落实大营几个乡的防风治沙工作。

  张忠发书记是江苏人,他说话的口音很重,尉氏本地的人都听不懂。所以,他身边就常常需要一个人,充当他的“翻译”。在组织的安排下,我和张忠发并肩作战,当仁不让地承担了为他“翻译”的工作。

  到了地方,首先要做的工作是丈量土地。通过现场的勘察,制作土地现状图,然后再根据地图,做出相应的规划。可以这样说,大营区的每一片土地我都去过,我都拉着绳子量过,也去过很多留下焦裕禄故事的地方。

  我量地的时候,到过大营北地的卢家村。我亲眼看到了焦书记当年种下的那片防护林。防护林用的是柳树橛子,之所以说柳树橛子,是因为它们不像常见的柳树那样高,最高的只有四五米的样子。防护林有好几行,大概是西北—东南走向,这儿也是大营区风口西北风的必经之地。站在那片沙岗上,看到这片柳树林阻挡着随风飘起的沙尘,想象着当年焦书记带着大营区的人民压柳条、砸柳橛的场面,当时的我心潮澎湃。这是焦书记给大营留下的宝贵的遗产。如今,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治理,这片柳树林子已经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其他树种,大营的风沙问题,也基本得到了治理。

  2.学习焦裕禄,组织群众改造台田

  当时尉氏县邢庄乡的葛庄,是我们工作的重点之一。葛庄的地势是西高东低,西边是沙岗,东边是洼坡,洼坡就是低洼的有坡度的地方。和其他地方不一样的是,葛庄西边容易发生旱灾,东边又容易发生涝灾。

  我和张书记就驻扎在这个工作队。按照中央和省里面的要求,张忠发书记要学习发扬焦裕禄的工作精神,无论是从大的方面,还是从小的细节,都要向人民的好书记看齐。张书记当时对我们说:“焦裕禄和群众一块儿参加劳动,同吃同住,咱们到下面来,需要带着毛主席思想、焦裕禄精神,好好发扬焦书记联系实际、与群众同甘共苦、大干快上的精神。”

  那一年冬天,在冰天雪地的情况下,我们还在挖台地。我们干活儿的地方,被当地的老百姓叫作蛤蟆洼,这个名字很形象,那个地方地势低洼,常年积水,小雨就小涝,大雨就大涝,蛤蟆自然就多了。有水的时候,蛤蟆就呜哇呜哇地叫个不停。天飘起大雪的时候,整个世界都白了,雪花飘在蛤蟆洼里,遇到冰水,慢慢地融化掉。我们那时候在哪儿呢?就在水里站着呢。我们需要把两边的土挖出来,垫到蛤蟆洼的中间去,把地势尽量抬高。两边挖出来的沟,在里面种上荆条,也可以引水进去,在里面养鱼。干这个工作,自然要跳到水里面,长时间在冰水里干活儿。我们头上、衣服上落的都是雪,雪大的时候,看不清旁边干活儿的人的脸。张忠发书记在现场交代我们,个子高的,到水深的地方去;个子低的,就到水浅的地方去。那么冷的天,张忠发书记还尽量保持着镇定,问我:“你的脚麻不麻啊?”能不麻吗?一直在冰水里站着,不麻才怪呢。没等我回答,张忠发书记就说:“可不要说麻,别把‘麻’字说出口。群众要是听见咱们干部在这儿嫌冷怕麻的,他们也都不想干了。我们做干部的,就要给他们做好榜样。”我当然明白张书记的意思,干部不能怕冷怕冻,遇到困难,不能先打退堂鼓。特别是领导,一定要克服困难,起到带头示范作用,这样群众才能心甘情愿地跟着咱们一块儿干啊!

  那年冬天,在零下十几度的条件下,在冰天雪地里,在呼呼的北风中,在脚被冻麻的那种僵硬感中,葛庄东坡的那片洼地全部被改造成了台田。改造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我们在那儿驻队虽然不到两年时间,但葛庄村很快摆脱了吃统销粮的困境,后来发展到了去县城卖余粮的程度。葛庄村从落后地区转变为粮食生产先进地区,老百姓的生活境况也得到了大幅度改善。而这些,都是在焦裕禄精神的感召下实现的。

  3.去大营沙地修梯田

  在葛庄改造期间,我还去了大营二道岗搞梯田。那时候大营小沙岗多,大沙岗也多,比较大的比较长的沙岗有一道岗和二道岗。二道岗那个地方也叫椅圈马,这也很形象,一圈都是沙岗,中间是小村子。有一段时间又被写作“一〇马”,也被写作“一圈马”。

  我们是怎样开展工作的呢?我跟着张忠发书记,从学校借了一块大黑板,把焦裕禄的头像贴在上面,再写上“学习焦裕禄,改变落后面貌”的字样。我们带着大营的劳动力,带着铁锨等劳动工具,推着架子车,到二道岗的沙岗地上搞改造,建梯田,这也是经过充分论证的。那儿的沙岗多,风一吹,到处都是沙土,不改造的话,上面就长不出啥东西。要是改造成梯田,就可以存住水。水土保持住了,不仅能在上面种庄稼,还能解决风沙问题。

  梯田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到了第二年,大营就向县里汇报说,歉收很多年的二道岗,今年取得了好收成。

  当年梯田里种的是焦草,这是高粱的一种,焦草是我们那儿的土语。下面呢,则套种了豇豆,豇豆的长势很好,收成也不错。当地老百姓也想不到,荒了那么多年的沙岗地,竟然还能长出庄稼来,这也充分调动了他们投入到农业生产中的积极性。

  这里有必要说一下兰考县的泡桐与尉氏县的渊源。焦裕禄在任尉氏县委书记处书记时期,就已经在尉氏县开展了压桐苗、桐根的试验。试验是在尉氏县张市镇开展的,同步开展的还有大红薯种植试验。我也参与了大红薯种植试验,并随开封地区代表团到中牟县的邵岗推广张市镇大红薯种植模式。后来,焦裕禄在任兰考县委书记期间,尉氏县还向兰考县支援了上万根桐根、桐苗。这离不开尉氏县党委、政府和人民对焦裕禄的认可,对他们老书记的大力支持,反映出人民群众对焦裕禄在尉氏县所做的工作的肯定。

  我从尉氏县人大常委会机关退休后,就投入对尉氏传统文化的挖掘、传承和对姓氏文化的研究工作中。我研究了尉氏县的地方志和历史,我认为,焦裕禄精神是尉氏县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焦裕禄在大营、在尉氏工作时,积累了大量的防风固沙的经验,后来有的被用到了兰考的实际工作中。焦裕禄亲民、爱民,以人民为中心,信奉人民至上。这种精神,要让更多的年轻人知道,增加他们的凝聚力,促使他们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力量。

编辑:梁镇

相关阅读: